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>资讯 > > 正文

罗彪丨蜀地多伟才,调元“粉”太白_当前简讯

2023-01-06 15:58:23    来源:

蜀地人文历史的天空,群星闪耀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、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李调元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他们都以丰富的游历和脍炙人口的作品让我们觉知:作品即人品,从作品的境界可以窥见作者的人格和胸襟。每每品读他们的故事和作品,更能体味到那些传世的佳话中,鲜有人能脱离前人的影响,更多的是在传扬光大中无意的同辉,和试图抵达、超越前人的力道。而李调元之于李白,更是堪称人与地同气相投的“铁粉”。

李白是中国自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,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名人。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月下独酌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诗歌广为传诵。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清乾隆年间,一位名叫孙洙的县令从以往各种唐诗选集中萃取精华,编选《唐诗三百首》,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,其中就有李白诗歌27首。当然,如果李白再世,以他超凡不羁的个性,保不准会对这个屈居第三的数字嚷嚷“太白不服!”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评价李白是“天马行空、无可仿效的诗人”,称赞他“既属于中华民族,也属于全世界;与莎士比亚一样,是千年一遇的伟大诗人”。美不自美得人而彰,李白故里江油因此别称“诗城”。

李调元被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评价“才力豪猛”“西蜀多才君第一”,集大藏书家、大刊刻家、大著述家于一身,在文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天文、音韵学、金石学、民俗学及至川剧、川菜等诸多领域都有著作传世。他晚年罢官还乡,穷其一生编纂《函海》,以一己之力记巴蜀千载,该书也成为殿堂级的巴蜀百科全书。李调元辞世后,他的弟弟李鼎元、儿子李朝夔等人又修订补全《函海》,在嘉庆、道光、光绪年间各有版本。安州是李调元的家乡,安州区图书馆的“镇馆之宝”《函海》就是原藏于安县大沙村“李氏万卷楼”内的道光乙酉年刻印本。2012年,安县启动《函海》点校重刊工作,历时8年,重刊版本终于面世。笔者有幸收藏一套,每每手捧《函海》,细嗅墨香,赏心悦目,难得人到中年后的“与有荣焉”。


(资料图)

江油、安州山水相连,风物互染。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里说:“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”但作为后来者的李调元对李白这位前辈不但没有“文人相轻”,而是十分景仰。这从他的诗句“一生复学青莲体,只恐三分略相似”“若问谪仙推我李”“我诗颇向谪仙偷”“诗思李白豪”等诗句可见一斑。李调元还曾经到李白家乡去凭吊:“太白祠前草欲芜,米颠碑迹半模糊。平生亦有清平调,诗到匡山一字无。”(《匡山谒李太白祠》)他还留下和李白有关的楹联:“豪气压群雄,能使力士脱靴,贵妃捧砚;仙才媲众美,不让参军俊逸,开府清新。”“诗仙亦酒仙,天下敌手唯工部;骚客亦狂客,举世知心独令公。”正是出于对李白的景仰,李调元很早就开始了对李白诗歌的收集整理,22岁自刻《李太白集》,31岁时又与好友邓在珩共同校刊合刻了《李太白全集》。该集共16卷,其中诗歌987首、古赋8篇、表书序记颂赞等文48篇,计11卷;诗文拾遗1卷51首;附录4卷,收历代赞颂李白的诗文184首、从说137首及《李白年谱》。名儒袁守侗看了李调元作的序言后,评价其水平“蜀坊无书,独此刻耳”。李调元的苦心孤诣放到今天,说他是李白的“迷弟”,一点也不为过。同样的,说李调元是李白同乡中最够资格的“粉丝”,也一点不为过。
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因为同气相求,所以同声相通。纵观李白、李调元各自的生平和交游,试想如果他们穿越到今天,以他们的才气和烟火气,当仁不让是朋友圈里最活跃的达人,最不羁、最有情、最相通的一对。

率直、任性的二李

唐天宝元年(742年)八月,避世泰山的李白终于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。行前,他特地到南陵田舍看望亲朋。42岁的李白在平生最得意的这天,挥毫题诗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,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,直叹“我辈岂是蓬蒿人”!转眼住进大明宫翰林院,度过了他平生最得意的一个冬天和春天。就在红得发紫的时候,李白觉着“不好玩儿”了,于是有了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的故事,以及再后来盛名之下“力士脱靴”、被斥去朝的遭际。天宝三年暮春,李白黯然“还山”,留下最后一首古风《秦水别陇右》:“感物动我心,缅然含归情。”“挥涕且复去,恻怆何时平?” 李调元对李白傲岸不羁的品格由衷赞叹:“李白骑鲸去不还,谁欲搔首问青天。”“李白诗空好,刘伶去不还。”

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于清乾隆七年(1742年)考中进士。李调元可谓妥妥的“官二代”,性格中自然少不了纵恣傲岸的成分。他自幼受家学熏陶,过目成诵,七岁能诗,名震乡里。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李调元参加乡试意外不第,他却不以为意,即兴作诗与人共勉:“世上怜才休恨少,平生失学本来多。天公有意君知否?大器先须小折磨。”从此“益奋于学,自经史百家以及稗官野史,靡不博览”,终于在29岁那年高中会试“榜眼”,步入仕途。李调元生性耿直,不畏强权。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三月,李调元兼授吏部考功司主事,每半个月须将记录内外文官提升、降调、参罚等材料的“循环簿”托宫门值日太监转呈给皇上。李调元知道要贿赂太监才能办事顺当的“潜规则”,可他就是不干。太监为难李调元,某一天从上午磨蹭到日头偏西才见他,还指责他迟到延误了交接。李调元厉声呵斥:“我虽官小,却也是进士出身朝廷命官。你一个皇室家奴,怎敢无理摆布?”挽起袖袍扭住太监要见皇上评理,幸得百官劝解才放过太监。太监从此不敢向李调元索贿。

让人羡慕得嫉妒的交游

李白一生诗意仗剑走天涯,24岁即负笈出川。他的朋友圈真可谓三教九流,除了多得数不过来的诗友圈、“驴友”圈,还有亦官亦文的贺知章、李邕、李阳冰等,道教圈的胡紫阳、元丹丘师徒等,以及武林圈的公孙大娘,音乐圈的李龟年,军伍圈的郭子仪、元演,等等。唐天宝三年(744年)五月,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在东京洛阳两曜相会,一见如故恨来晚。李白开口就要向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杜甫敬一杯,杜甫也被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“千金散尽还复来”的豪情深深感染,大开心颜。漫漫长路,李白和杜甫虽然天各一方,但心在一处。作为李白的“迷弟”,杜甫一生共为李白作诗15首。其中《天末怀李白》最著名的一句是“文章憎命达”,直言文章憎恨命运通达之人,惺惺相惜溢于言表。天宝十三年的秋天,李白南下宣城,寂寞难耐中到了泾县。泾县县令汪伦雅好诗文,对李白如仰天人,力邀他到桃花潭别业居住。欢畅盘桓多日,李白终要他行。汪伦和乡亲们到河边为李白“踏歌”送行,于是有了流传千古的口占一绝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(《赠汪伦》)因李白的诗留名,故事放到今天,就是汪伦性价比最高的“打赏”。

和李白这位家门前辈跌宕起伏的游历“大片”相比,李调元一生的交游不遑多让。他生于蜀地,求学于浙,辗转京、粤、冀等地为官,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,与清乾嘉时期袁枚、姚鼐、纪晓岚等诗文名家,以及蒋士铨、魏长生等戏曲名流意趣相投,相互酬和,还与朝鲜“汉诗后四家”即李德懋、柳得恭、朴齐家、李书九以诗交厚,传为美谈。笔者特别感慨到泪目的是李调元与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、文学家赵翼的交集。赵翼与袁枚、蒋士铨并称“乾隆三大家”,与袁枚、王文治、李调元合称“林下四老”。李、赵于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在京交谊,诗酒言欢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赵翼出任广西镇安知府。此后三十年,二人一直未有往来。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李调元十六卷本《雨村诗话》付梓。清嘉庆二年(1797年),李调元托桐城姚鼐向已退隐阳湖(今武进)故里的赵翼转送《雨村诗话》十六卷。山高路远,赵翼收到《雨村诗话》时已是嘉庆四年。赵翼欣喜若狂,“契阔同年面,迢遥两地心。忧时兼忆友,不觉涕沾襟。”嘉庆五年,赵翼委托其外甥、绵州刺史刘慕陔向李调元寄送《上雨村观察同年书》并附其《陔余丛考》四十三卷。时间沉淀真知音,两位重性情、尚个性的乡居隐士自此唱和往来不断。李称赵为“千古而后第一倾服之人”,赵赞李“著书满家,传播四海,提唱风雅,所致逢迎”。真可谓惺惺相惜,你侬我侬。时至今日,研究清代诗歌几部绕不开的重要作品,分别就是袁枚的《随园诗话》、赵翼的《瓯北诗话》和李调元的《雨村诗话》。

绝望复希望的欢欣与放飞

安史之乱后,李白因永王李璘谋反事件获罪被关进浔阳监狱,又在花甲年纪被长流夜郎,诗作里再也不见“诗仙”的豪情和洒脱。“相见若悲叹,哀声那可闻。”(《在浔阳非所寄内》)“夜郎天外怨离居,明月楼中音信疏。北雁春归看欲尽,南来不得豫章书。”(《南流夜郎寄内》)就在他正准备离开奉节,登上流放夜郎的最后一程——南下黔中道时,朝廷因旱灾大赦,他重获自由。在一个彩霞满天的黎明,李白乘舟东下,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(《早发白帝城》)这,才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位李白!激情四射越关山,光芒万丈还江陵。李调元对李白平生的不幸遭遇极为愤慨和同情,“我闻诗人例穷蹇,失意往往追风骚,奇才抑塞古亦有,酣歌据地真吾曹……不见生入玉门之班超,不见东海骑鲸之李白。”“古人不得已,大抵皆放颠。吁嗟俗眼人,焉能亏圣贤。”

宦海沉浮,李调元没有想到被放逐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。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李调元奉旨运送《四库全书》去盛京(今沈阳)文溯阁,行至卢龙遭遇天降暴雨,书籍淋湿粘接。爱书如命的李调元盛怒之下上书弹劾卢龙县令及永平知府,反遭攻讦,被削职查办投入大牢,次年被发配伊犁。囚车行至涿州,恰逢老友袁守侗回任直隶总督。袁深知李调元其人及才学,当即上奏冤情,家人以调元母老为由,求万金赎归,使其途中获免。清乾隆五十年,52岁的李调元终于回乡,杜绝官场上的一切交际应酬,“啸傲山水,以著述自娱”,醉心梨园之乐,倾其所有营建“万卷楼”,号为“西蜀藏书第一家”。李调元以一生的作为体现了“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”的儒家思想传统。

时光如水,诗意辗转。“二李”相通,李调元不只是“乡人思李白”。他自比李白,“独弹古调无人识,疑是青莲作后身。” 甚至自诩“余本今之诗狂者,非李太白不取也”。同时代的同道中人也多将李调元比作李白:“谪仙已入罗浮梦,几度招呼总不闻。”这样的记载虽无从考证,却足见人们的认同或者期待。由是,不难理解诗仙李白在全才型大学问家李调元心目中无人可及的“江湖”地位,以及李调元在李白深刻影响下的“著作留天壤,功名付太虚”。由是,更能明了环境莫不是风物、文化等基因生成与传承的土壤,而得以传承的莫不是吸收了“先前”养分的、丰润的集大成者。蜀中胜地,伟才辈出,调元“粉”太白,堪称《千字文》中“孔怀兄弟,同气连枝”的最好注脚。

关键词: 早发白帝城 唐诗三百首

«上一篇: »下一篇: